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”一些新兴行业的出现,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,也引起了许多人的担心。开锁业,就是其中一种“让人欢喜让人忧”的行业。
不管你是谁,出钱就开锁
前不久,记者的一位朋友张先生在打开大门上的链子锁时,钥匙不慎扭断在锁孔里。无奈,张先生在街上配钥匙的摊点上找来一位开锁匠。开锁匠“捣鼓”了一番,门锁开了,锁簧依然完好无损。在长舒一口气推开门的同时,张先生顺口问了开锁匠一句:“你也不看任何**就开锁吗?”开锁匠微微一笑:“我们一年四季干这(行),吃这口饭,一看你就不是个坏人。”这句话,让张先生在感到上门服务周到快捷的同时,在心里对门锁的安全犯了嘀咕。
在怀化中心市场,电子配匙、专业修锁摊点为数不少,这些摊点大多只有一个小小的台面,上面分层悬挂着各种各样的钥匙模,台前喷绘有一些广告:专业精修各种保险柜、汽车摩托车等系列锁及各种特殊锁具,上门服务。记者以需要配钥匙为由,先后询问了几家摊点,问他们“配钥匙要不要什么手续”、“如果需要,应出示哪些相关**”、“是否采取什么安全措施,以保证开锁后家里的安全”等问题。得到的回答几乎一致:配一把钥匙还要什么手续?据他们说,他们与客户的关系只是开锁后收取一定费用的劳务关系。
由于一直没有行业规范,像“开锁要看看**”等一些约定俗成的“行规”,便成了行业**的“标准”,但基本上不具备约束力。一位行内人士透露,只要是拿钥匙来配或需要开锁的,他们一般不问。由于上门服务收费一般较高,所以多数愿意上门服务。更重要的一点是,他们不知道有什么管理办法来管理他们,大家只是觉得靠手艺吃饭也得讲信用,什么锁不能开、什么锁能开,心里“得有个数”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,他们的行为规范,尚只能靠自身的道德修养来约束。因此,只有不法分子借助开锁发案了,公安部门才能从开锁匠的登记中获得一点线索。但对于开锁匠在案中到底应该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,目前法律还很难界定。
“三不管”地带,监管缺失令人担忧
开锁业确实能及时解决“有门不能入”的燃眉之急。可是再往深处想,就不禁让人不寒而栗了:正如记者的朋友张先生所说,比如开锁,锁匠怎么能断定申请开锁的人就是这家的主人?要是小偷请锁匠开门,不是很容易就能得手吗?如果锁匠自己起了邪念,岂不是“锁”向**?
张先生的担心不无道理,想想也是,自己精心选购的防盗门被别人轻易打开,搁到谁也会产生担忧。据记者调查了解,大多数市民普遍有着这样的担心。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派出所民警介绍,每年发生在其所管辖区域的入室**案中,就曾发现门不损、锁没伤、窗未撬的情况,可以判定是开锁进入的。但是这样的案例多属流动作案,很难找到证据,案子也因此难以侦破。同时,在他们的办案过程中,也发现过开锁匠协同进行**的犯罪活动案例。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,行业缺失监管给社会带来的不安定因素。